山林地投資是指以轉包、轉讓、入股等方式流轉入農村林地或四荒地,用作經濟林、用材林、生態莊園、休閑旅游等開發,或采用低買高賣等方式賺取增值收益的投資方式。
林地,是指成片的天然林、次生林和人工林覆蓋的土地,現全國集體林地已確權到戶。農村四荒地是指屬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荒山、荒溝、荒丘、荒灘,四荒地可通過招標、拍賣和公開協商等流轉方式取得占用、使用、收益的權限。
以培育動植物生產食品及工業原料為目的,注重土地資源的生產條件。如:種植、林業、畜牧、養殖、園藝。
以種養農業為基礎,增加休閑觀光、科研教育等功能,同時注重土地資源的生產條件和區域社會經濟狀況。如:生態休閑觀光農業、農業采摘園等。
以土地之內的旅游景觀資源為基礎,注重土地的區域社會經濟狀況。如:森林公園、民俗村、農家樂。
目前,茶場采取"公司+基地+農戶"的發展模式,由大型企業提供茶苗、技術,對茶園進行統一管理,并與農戶簽訂鮮葉收購合同,統一加工銷售。通過這種實現企業產業化發展,并帶動農民增產增收。
歷經10年的時間,荒山頭大變身成麻竹林。據承包者唐燕介紹,如今300多畝的麻竹林已進入回報期,靠著賣麻竹鮮筍和腌曬麻竹筍,年年收入都超過了50萬元。
江津區龍華鎮有花椒、柑橘等林地面積2萬多畝。為幫助農民增收致富,實現土地資源利用最大化,該鎮因地制宜,大力培育以發展優質特色柑橘、花椒等林地與林下種植大豆、蔬菜等農作物相結合的有機"立體農業",走出了一條符合當地特色循環經濟發展的新路子,經過幾年的種植發展,如今到處已是果樹成蔭、蔬菜成片、群眾收入節節上升。
深秋,乘車駛入內鄉縣馬山口鎮李井村,放眼望去,一棵棵枝繁葉茂的桂花樹,一片片亭亭玉立的銀杏樹,一叢叢郁郁蔥蔥的竹林映入眼簾,充滿了勃勃生機,這就是綠之源苗木花卉家庭農場的綠色景致。
16年前的一場意外事故讓他失去了左臂,面對眾人投來的異樣眼光,他端起一瓶農藥一飲而盡,幸被家人及時發現送醫才挽回性命。歷經生死的他,最終選擇堅強,重新再來。經過十余年的創業,如今他"坐擁"山林幾千畝,創辦了大余縣羅氏林場,經土地資源網的專家評估,該林業總資產高達1700多萬元。
周燕明給記者算了一筆賬,5年之后,這些種下去的苗,每株收入能達到100至300元,可以實現公司贏利,帶動農戶增收。10年后,若5萬畝香榧林進入正常產果期,不包括深加工環節,可創造收入超過9億元。農民也可獲得可觀的分紅收入。
目前林地、荒地的價值被低估,未來增值空間較大。一直在廣東從事土地投資的李先生也表示,現在廣東韶關、清遠的一些林地價格每畝僅需要幾十元,他認為現在這些林地至少要每畝200元,價值被低估幾倍。
北京通州西集沙古堆村通過發展大櫻桃旅游推動了招商引資。目前,沙土堆村已建起了水上旅游俱樂部、馬術俱樂部、旅游別墅等,大運河快艇旅游以及農家樂旅游開展得紅紅火火。去年全村近3000萬元收入中,旅游產業的收入已超過500萬元。
今年10月初該村菜芋開始收獲上市,價格在1.6元左右,平均畝產3200斤,畝產值5120元,每畝成本2000元,凈利潤3120元。預計全村總產量1280萬斤,總產值超2000萬元,總利潤達1248萬,僅僅芋頭一項產業就能帶動全村農民人均增收6240元,其中種植量最大的連鰲村4組,更達到了人均8320元。
對于傳統的中國人來說,林地投資與規劃不是投機炒賣、便是種植養殖,更專業的便是建建農場、莊園,但你或許不知道林地還能做很多很多的事情。如果你想要投資林地,而又不知道有什么可做的?不妨看看外國人的思維,或許能給你新的靈感!